最新动态

孕产妇需警惕!

基孔肯雅热风险攀升,防控迫在眉睫

夏季气温攀升、降雨量增多,蚊媒活动愈发活跃,蚊媒传染病的传播风险也显著增加。蚊媒传染病是指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病原体的一类疾病,在我国需重点防范登革热、基孔肯雅热、寨卡病毒病、乙脑和疟疾等。今天我们重点聚焦伊蚊传播的基孔肯雅热。

1.什么是基孔肯雅热

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、通过伊蚊(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)叮咬传播的蚊媒传染病。全球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本地传播,大规模暴发和零星病例主要集中在美洲、亚洲和非洲,近些年我国周边东南亚地区疫情持续活跃。

2.基孔肯雅热的典型症状

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一般为1-12天,多为3-7天。患者会突然出现发热、皮疹和关节疼痛,具体表现如下:

发热:持续1-7天,常伴有寒战、头痛、背痛、全身肌肉疼痛、恶心、呕吐等。儿童感染后可能出现高热(体温超过39℃),易引发惊厥,家长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。

皮疹:多出现在发病后第 2-5 天,半数以上病例在躯干、四肢伸侧、手掌和足底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紫癜,数天后消退,可伴脱屑。婴幼儿皮疹可能更密集,且易因搔抓导致皮肤破损感染。

关节疼痛:主要累及手腕、踝趾等小关节,也可涉及膝、肩等大关节,腕关节受压时剧烈疼痛是本病的重要特征,通常1-3周缓解,部分病例可持续数月。

严重并发症:极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出血、脑炎、脊髓炎等,甚至导致死亡。孕妇感染后可能增加早产、胎儿生长受限等风险,需高度警惕。

3.疾病如何传播?

基孔肯雅热由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传播。伊蚊白天活跃,尤其在日出前后1-2小时和日落前2-3小时叮咬频繁。其幼虫孳生于小型积水容器中,如瓶罐、废旧轮胎、花盆、儿童玩具(如积水的塑料滑梯、水枪)、婴儿车凹槽等,这些都是蚊虫繁殖的“温床”。

4.如何科学预防?

面对蚊媒传染病威胁,可通过以下措施降低感染风险,尤其需关注妇女儿童的特殊需求:

1.环境治理:伊蚊依赖小型积水繁殖,因此清除蚊虫孳生地是预防虫媒传染病的根本措施。我们需要定时清理家中容易积水的地方,如瓶罐、废旧轮胎、花盆、下水道、杂物堆等区域,不给蚊子提供繁殖的机会。

针对儿童:家长需特别检查儿童玩具(如积水的塑料积木、沙池边缘)、婴儿车底部、儿童浴盆残留水等,及时倾倒或加盖;户外玩耍时避开积水坑洼、杂草丛等蚊虫密集区。

2.个人防护:根据群体特点选择合适方式

通用原则:外出时穿浅色长袖衣裤,减少皮肤暴露;裸露皮肤涂抹含避蚊胺、避蚊酯的驱蚊液;家中安装纱门纱窗,使用蚊帐。

儿童防护:穿宽松透气的长袖衣裤,避免过紧衣物摩擦皮肤;

选择儿童专用驱蚊剂(避蚊胺浓度建议≤10%),避开眼、口、手及皮肤破损处;婴幼儿优先使用物理防护,如婴儿蚊帐、防蚊罩,尽量减少户外活动时间,尤其避开伊蚊活跃时段。

妇女防护:

孕妇:优先选择物理防护(如蚊帐、纱门),如需使用驱蚊剂,选择避蚊酯成分(相对温和),避免高浓度避蚊胺;外出由家人陪同,减少独自在户外逗留。

哺乳期女性:使用驱蚊剂后洗手再接触婴儿,避免婴儿啃咬涂抹部位;喂奶前清洁乳房及手部,减少药剂残留接触。

3.关注流行区疫情:旅行防护细化

计划前往东南亚、非洲等基孔肯雅热流行区时:

家长需为儿童准备便携蚊帐、儿童驱蚊贴等,避免儿童在户外随意坐卧;

孕妇尽量避免前往疫情高发区,如必须出行,提前咨询医生,全程做好防护,归来后加强健康监测。

归国后14天内,需密切关注身体状况,儿童出现哭闹不止、拒食、发热等症状,孕妇出现腹痛、胎动异常等,需立即警惕。

4.及时就医:明确告知特殊情况

一旦出现发热、皮疹、关节痛等症状,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:

儿童家长需说明孩子的户外活动史、蚊虫叮咬情况,以及是否有高热惊厥等表现;

妇女(尤其是孕妇)需明确告知怀孕周数、哺乳期状态,帮助医生快速判断病情,避免误诊。

通过科学防护和针对性措施,可有效降低全家感染基孔肯雅热的风险,平安度过蚊虫活跃的夏季。

保健部(健康教育科)

公共卫生处

 
地址:妇幼门诊大楼三楼323室 联系电话:0510-82713324 82725161-83198(上午7:30-8:00, 下午16:00-17:0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