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)
领导干部要讲政德。立政德,就要明大德、守公德、严私德,三者相辅相成,共同构成一个相互贯通、相互支撑的有机统一体。对领导干部来说,明大德,就要坚定理想信念;守公德,就要坚持执政为民;严私德,就要坚守清正廉洁。
《朱子治家格言》中有句“德不配位,必有灾殃”,意思是一个人的德行要与其社会地位及所享待遇相匹配,否则就会招致灾祸。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“三家分晋”,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。晋卿智宣子,非常喜欢儿子智瑶,想立其为继承者。族人智果提出反对意见,认为智瑶虽然有长相英俊、善于骑射、才艺超群、聪慧善辩、处事果决等五个优点,但致命缺点是没有仁爱之心。“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,其谁能待之?若果立瑶也,智宗必灭。”智宣子没有听从劝告。后来智瑶果然专权弄国、贪得无厌,深深结怨于其他权势家族,导致韩、魏、赵三家合谋攻灭了智氏,瓜分了土地。因而,司马光得出“智伯之亡也,才胜德也”的结论。
有鉴于此,古代有为之主在选人用人方面非常注重德优于才、德位相配,以便把真正德才兼备的人才选出来。清康熙帝认为:“观人必先心术,次才学。心术不善,纵有才学何用?”他曾经对吏部官员说:“朕听政有年,见人或自恃有才,辄专恣行事者,思之可畏。朕意必才德兼优为佳。若止才优于德,终无补于治理耳。”
立身立业,必先养德。“官德正,则民风淳;官德毁,则民风降。官德隆,民德昌,国家兴;官德毁,民德降,国家衰。”官德正则民之幸,官德歪则民之祸。由此可见,德,不仅是官员个人的问题,更关系着一方福祉。
综观那些出事的领导干部,多数不是出在“才能”上,而是出在“德行”上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,领导干部要讲政德。立政德,就要明大德、守公德、严私德,三者相辅相成,共同构成一个相互贯通、相互支撑的有机统一体。对领导干部来说,明大德,就要坚定理想信念;守公德,就要坚持执政为民;严私德,就要坚守清正廉洁。
马克思说过,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。领导干部讲政德、立政德,要牢记“堤溃蚁孔,气泄针芒”的古训,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,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,严以修身,正心明道,防微杜渐,时刻保持人民公仆本色;要慎独慎初慎微慎欲,培养和强化自我约束、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,做到“心不动于微利之诱,目不眩于五色之惑”;要管好自己的生活圈、交往圈、娱乐圈,在私底下、无人时、细微处更要如履薄冰、如临深渊,始终不放纵、不越轨、不逾矩,增强拒腐防变的免疫力;要常存敬畏之心,敬畏权力、敬畏法纪、敬畏人民,始终坚持立身不忘做人之本、为政不移公仆之心、用权不谋一己之利,严格依照法定权限、规则、程序行使权力、履行职责,做到心中高悬法纪明镜、手中紧握法纪戒尺,戒贪止欲、克己奉公,切实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造福于人民。(范仁碧) |